目前慢性肾病患者(CKD)约占全人类总人口的10%,此病已经成为一个威胁世界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。大量的试验表明:限制饮食中的蛋白摄入,可以延缓或防止慢性肾衰竭。人体中的磷主要由肾脏排泄,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脏损伤,体内极易出现磷储留,引发高磷血症。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被视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。
大米是人类的主食之一,在我国有2/3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的,稻米中的蛋白质属于非优质蛋白。因此,研发低蛋白、低磷大米制品,对于慢性肾病患者具有重大意义。研究表明,谷物中的磷基本都存在于蛋白质当中,所以,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脱除谷物中蛋白的同时,降低磷含量显得至关重要。利用碱性蛋白酶水解大米中的蛋白,同时降低磷的含量,制造出低蛋白、低磷含量的大米粉,市场前景非常好,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制造工艺。
1、工艺流程:
原料碎米→粉碎→加水浸泡→酶解→离心→水洗→沉淀→干燥→粉碎→过100目筛→米粉成品
2、操作要点:
将大米粉碎后,按照1分大米加4分水的比例加水,在常温条件下浸泡一天时间。再加入碱性蛋白酶,调节pH值,于一定温度(50-60℃)水解数小时。之后,将水解液离心(4 000 r/min、15 min),去上清液并刮掉沉淀表面暗灰色物质,重复上述过程数次,将剩余的沉淀于50 ℃条件下烘干,过100目筛即得低蛋白低磷大米粉。
在除去大米中磷含量的试验中,溶液的温度、pH值对磷的残留率影响较大,适当的调节溶液温度、pH值,有利于减少大米中磷的含量。由于各厂家的原料、工艺条件、碱性蛋白酶的不同,具体的工艺条件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。